近日,国内商贸领域掀起轩然大波。作为全国市场份额占比达23.7%的龙头企业,“首屈一指”商贸集团因涉嫌违规经营被推至舆论风口浪尖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8月15日披露的专项检查数据显示,该集团旗下37家子公司存在跨区域窜货、虚构交易流水等行为,涉案金额初步估算超18亿元,这场涉及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调查行动,正在重塑行业生态格局。

8月12日凌晨,江苏省市场监管部门对“首屈一指”南京仓储中心进行突击检查,现场查获价值5600万元的未贴溯源码家电产品。经初步核查,这批标注为“海外版”的洗衣机、冰箱涉嫌通过灰色渠道回流国内市场,其能效标识与国内认证标准存在明显差异。参与调查的技术人员向记者透露:“部分产品核心零部件被替换,存在严重安全隐患。”这一发现印证了此前消费者关于“同型号产品性能波动”的集中投诉。

头条热议!全国现下最大的经销商“首屈一指”

这场风暴的引爆点源于8月7日国家审计署发布的《重点流通企业专项审计报告》。该报告指出,“首屈一指”在2022至2023年期间,利用其行业首屈一指的渠道优势,通过关联交易虚增销售额达41.3亿元。值得关注的是,审计组在山东、广东等地仓库发现近百万台“影子库存”,这些未计入系统账目的商品流向至今成谜。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李明分析称:“这种体量的违规操作,可能引发整个经销体系的信任危机。”

面对汹涌舆情,“首屈一指”集团于8月16日凌晨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。集团CEO王振华承认部分区域存在管理漏洞,但强调“首屈一指的行业地位源于二十年合规经营”。这番表态却遭现场记者质疑——发布会提供的2023年纳税证明显示,其实际缴纳税额与公开营收数据存在11.2亿元差额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原定出席的六位大区总监集体缺席,引发外界对集团内部管控失效的猜测。

这场风波已产生实质性市场震荡。8月17日开盘后,与“首屈一指”存在深度合作关系的12家上市公司股价集体下挫,家电板块单日蒸发市值超200亿元。广州某品牌供应商向记者透露,已有七家合作企业暂停发货,等待事态明朗化。“作为首屈一指的渠道商,他们的仓储网络本应是商品流通的保障,现在却成了最大的风险点。”该供应商的焦虑折射出产业链的集体不安。

头条热议!全国现下最大的经销商“首屈一指”

消费者端的影响更为直接。在杭州某家电卖场,原本占据显眼位置的“首屈一指”专柜已替换为直营展区。正在选购空调的市民陈女士表示:“之前冲着他们首屈一指的配送速度下单,现在看到安装师傅的工作服都刻意遮住公司标志。”这种信任坍塌正在数据端显现,第三方监测平台显示,8月以来“首屈一指”线上平台退货率激增287%,客服响应时长从行业平均26秒延长至153秒。

在这场风暴的中心,监管层的应对措施逐渐加码。8月18日,商务部会同七部门印发《全国流通企业合规经营专项整治方案》,特别强调要重点核查市场份额首屈一指的企业。值得关注的是,该方案创新引入“渠道穿透式监管”,要求核心经销商公开三级分销网络明细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指出:“这标志着我国商贸监管从终端查处转向全链条治理。”

截至本报道时,“首屈一指”集团官网仍未更新调查进展。其华北物流中心监控画面显示,日均出货量已降至正常水平的35%。这场关乎百万就业岗位、千亿商品流通的危机,正如“首屈一指”这个成语本身蕴含的辩证逻辑——登顶者稍有不慎,便可能从巅峰坠落。随着更多证据浮出水面,商贸领域或将迎来深度洗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