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条!广东免税香烟真的吗“耳听为虚”

近日,一则关于广东免税香烟的讨论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,消费者王先生(化名)向本报反映,其在某电商平台购买的"免税专供中华香烟"竟出现烟丝发霉、口感刺喉的情况。这起事件让"广东免税香烟真的吗"的质疑声再次甚嚣尘上,正如古语所言"耳听为虚",面对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免税香烟,消费者该如何辨别真伪?

头条!广东免税香烟真的吗“耳听为虚”

在广州白云区经营烟酒行的陈老板透露,近期店内接待了十余位手持"免税烟"要求鉴别的顾客,其中超六成产品存在包装印刷模糊、免税标识缺失等问题。"有顾客拿着所谓海关扣押的免税烟,条形码扫出来却是三年前已停产的批次。"陈老板指着柜台上的对比样品说道。这种现象与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2025年3月发布的《免税商品消费警示》中提及的"部分免税香烟存在溯源码造假"情况不谋而合。

在东莞从事物流行业的李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"耳听为虚"的亲身经历。去年12月,她在短视频平台看到"广东免税香烟直邮到家"的广告,对方声称拥有海关特殊渠道,能以市场价六折供应整条中华香烟。"收到货时包装确实精美,但细看免税标签的镭射防伪竟然是用普通贴纸仿制的。"李女士展示的聊天记录显示,当她提出质疑后,卖家立即将她拉黑,所谓"七天无理由退换"的承诺成了空谈。

这种乱象背后,折射出免税香烟监管的复杂性。广州海关缉私局工作人员透露,2024年开展"国门利剑"专项行动以来,已在珠江口查获走私香烟案件23起,案值超1.2亿元,其中不乏伪装成免税商品的假冒卷烟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走私烟往往通过"化整为零"的方式分销,利用微商、社交平台等新型渠道渗透市场,让普通消费者防不胜防。

"免税香烟本应是品质保证的代名词,现在却成了不法分子的牟利工具。"广东省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工程师张明(化名)指出,近期送检的"免税烟"中,有38%焦油含量超标,52%过滤嘴材料不符合国家标准。他特别提醒消费者注意,正规免税香烟的条盒包装必须同时具备中国烟草专卖标识、出口目的地国卫生警示图文以及可追溯的物流信息。

面对市场乱象,监管部门正多措并举筑牢防线。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近日联合公安、海关等部门开展"破网"专项行动,在某物流园查获假冒免税香烟存储窝点3个,扣押伪劣卷烟2000余条。这些香烟外包装与正品高度相似,但通过专业设备检测,其烟丝填充物竟混杂着碎纸屑和不明植物纤维。执法人员现场查获的账本显示,该团伙通过"一件代发"模式,日均发货量高达500单,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。

在佛山从事跨境电商的林先生告诉记者,正规免税渠道的香烟要经过三重审核:"首先需要提供出入境记录,其次购买数量严格受限,最后必须本人现场提货。"他展示的免税购物小票显示,单次购买香烟不得超过2条,且包装上印有"中国免税"专属钢印。这与网络兜售的"免税烟不限量供应"形成鲜明对比,印证了"耳听为虚"的消费警示。

头条!广东免税香烟真的吗“耳听为虚”

法律界人士提醒,根据《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》,任何单位或个人销售免税香烟均属违法行为。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,某微商因倒卖"免税烟"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,并处罚金50万元。这为热衷"捡漏"的消费者敲响警钟——低价背后可能是法律风险与健康隐患的双重陷阱。

随着清明假期临近,广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布特别提示:购买香烟应选择贴有"粤烟专卖"标识的正规门店,切勿轻信"特殊渠道""海关罚没"等宣传话术。正如业内人士所言:"真正的免税香烟从来不是唾手可得的便宜货,消费者要擦亮双眼,让'耳听为虚'变成'眼见为实'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