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!免费网上商城平台“诲人不倦”
聚焦!免费网上商城平台“诲人不倦”
近日,一个名为"诲人不倦"的免费网上商城平台在社交网络引发热议,其以"零成本创业教学"为幌子实施的传销活动,将教育美德异化为违法工具。截至5月20日,该平台已发展会员超12万人,涉及全国23个省份,浙江、广东等地公安机关联合收网,冻结涉案资金1.7亿元,揭开了这场披着知识共享外衣的非法集资骗局。
在杭州从事家政服务的李女士(化名)向记者讲述了被"诲人不倦"平台套牢的经历。今年3月,她在短视频平台看到"免费电商培训"广告,进入所谓"诲人不倦商学院"后,被要求缴纳1980元"毕业认证费"解锁会员权限。"导师每天直播讲解拼多多运营技巧,但核心内容是发展下线抽成。"当她发现账户里的13.8万元佣金无法提现时,所谓的"教学团队"早已解散群聊。
"诲人不倦本应是教育者的美德,却被扭曲为洗脑话术。"浙江经侦总队办案人员透露,该平台架构师深谙认知操控之道:前三天传授基础电商知识塑造专业形象,第四天开始植入"团队裂变"模式,第七天直接关闭知识板块转向传销。技术侦查发现,其APP内嵌的心理诱导算法能精准识别用户焦虑值,当监测到学员犹豫时自动推送"成功案例"弹窗。
记者实测发现,"诲人不倦"平台的运作模式具有极强迷惑性。用户注册后可免费观看182节电商课程,但要想获得"实战资源",必须推荐3名新会员。其设计的"诲人不倦导师等级体系"分为九阶,晋升至五阶导师即可享受下线交易额3%的提成。更隐蔽的是,平台通过虚拟商品交易掩饰资金流向,某位三阶导师的账户显示,其发展的87名下线中,有63人从未实际经营网店。
值得警惕的是,该平台将"诲人不倦"理念异化为精神控制工具。犯罪心理学专家分析,其设计的"每日师德考核"任务要求会员转发教学视频到5个微信群,实质是借助社交关系链扩大传播。被查获的后台数据显示,每个成功发展的下线会员平均会产生312元"教育服务费",这些资金最终汇入境外空壳公司账户。
5月15日的收网行动中,警方在东莞某写字楼查获"诲人不倦"核心运营团队。技术员张某的电脑记录显示,平台累计开设"特训营"127期,每期学员需完成"诲人不倦"主题的21天打卡任务,实际上这是精心设计的服从性测试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查获的《市场拓展手册》明确要求:"对40岁以上学员要强调'再教育机会',对宝妈群体则渲染'育儿事业双丰收'"。
这场以"诲人不倦"为名的骗局,暴露出新型网络传销的升级趋势。涉案平台不仅开发了虚拟现实授课系统,还引入区块链概念发行"教育通证",宣称可在未来兑换上市股权。广东金融监管局监测发现,其资金池采用USDT与人民币混合结算,通过23个空壳公司账户进行复杂对冲,给追赃挽损造成极大困难。
值得关注的是,"诲人不倦"模式正在衍生变异形态。网络安全机构监测到,已有仿冒平台将传销体系伪装成"家庭教育互助计划""传统文化研修班",某新出现的"云端私塾"平台甚至要求会员背诵《论语》换取积分。这些变异体继续消费"诲人不倦"的文化内涵,使得监管识别难度倍增。
面对不断升级的犯罪手段,多地已建立"智慧教培"监测系统。浙江省上线"诲人不倦"类平台特征库,通过语义分析识别教学视频中的传销话术;深圳市监局创建"教育型传销"AI预警模型,可实时扫描2.6万个网络平台。但法律界人士指出,现有《禁止传销条例》对"知识服务型"传销的界定尚存盲区,亟待出台司法解释。
在这场"诲人不倦"的闹剧中,最值得深思的是文化符号的沦陷。正如某受害者家属在维权群里的留言:"他们盗用的不仅是钱财,更是人们对'诲人不倦'这四个字的信任。"随着5月22日最后一名主犯在云南落网,这场持续11个月的网络骗局终被瓦解,但其造成的道德创伤仍在发酵。或许正如教育学者所言:"当诲人不倦需要付费解锁时,知识的圣殿就已坍塌。"
版权声明: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,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,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:https://www.021xiongfeng.com/article/87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