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款名为peel的电子雾化产品因社交媒体上的“吞云吐雾”视频引发热议,其包装标注的“0尼古丁”“非吸烟产品”宣传语与消费者实际体验间的矛盾,将新型雾化器安全争议推向风口浪尖。据天眼查数据显示,2023年国内电子雾化器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同比下降42%,但以“健康雾化”为卖点的新品类却逆势增长173%,其中主打水果口味的peel系列产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率引发监管关注。

突发!peel有吸烟吗“吞云吐雾”

这款标价39元的圆柱形雾化器,在外观设计上与普通电子烟高度相似。当用户深吸时,设备会喷出浓郁的水果味雾气,形成极具观赏性的“吞云吐雾”效果。抖音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已突破8亿次,热评区充斥着“这算吸烟吗”“会不会上瘾”的疑问。北京市控烟协会6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,在接受调查的2000名中学生中,17.3%曾尝试过此类产品,其中62%误认为“健康雾化”意味着绝对安全。

消费者王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的遭遇。这位28岁的白领在便利店被“水蜜桃清新口腔”的广告语吸引,连续使用peel三个月后出现持续性干咳。“起初以为只是普通咽炎,直到体检发现肺部出现毛玻璃结节。”更令她震惊的是,将未拆封的peel烟弹送往第三方检测机构后,结果显示每毫升雾化液中竟含有1.2毫克尼古丁,与其宣传的“0尼古丁”严重不符。当王女士向销售平台投诉时,客服却以“雾化器属于电子产品,不适用烟草管理规定”为由拒绝退赔。

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的抽样检测数据更具警示性。在2024年上半年送检的37款“健康雾化”产品中,有29款检出尼古丁成分,其中12款的实际含量超过国家标准3倍以上。这些产品普遍采用“游离碱尼古丁”技术,通过分子结构修饰降低喉咙刺激感,使得消费者更难察觉其成瘾性。某品牌代工厂技术人员透露,部分厂商会刻意将尼古丁标注为“植物碱提取物”,以此规避监管审查。

这种“吞云吐雾”现象的背后,是亟待完善的监管空白。根据现行《电子烟管理办法》,雾化物中尼古丁浓度不得高于20mg/g,但条款未明确涵盖以“能量雾化”“芳香疗法”为名的新型产品。市场监管总局7月开展的专项治理行动中,已在义乌、深圳等地查获23万支违规peel类产品,其包装盒内附赠的“烟雾技巧教学卡”明显带有诱导性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某些电商平台将这类产品归类为“数码配件”,从而绕过未成年人保护系统的过滤机制。

行业内部正在酝酿变革。中国电子商会雾化产业委员会近期更新的团体标准中,首次将“可产生可见气溶胶的雾化设备”全部纳入监管范畴。部分头部企业开始在产品内植入防沉迷芯片,当单日使用次数超过20次时自动锁定设备。但在实际执行层面,仍有厂商通过系统漏洞继续打擦边球,某品牌甚至推出“吞云吐雾挑战赛”,用现金奖励刺激用户拍摄高流量雾化视频。

法律界人士指出,现有判例已出现突破性进展。杭州互联网法院6月审理的全国首例“健康雾化器”消费欺诈案中,法院认定商家故意模糊产品性质的“吞云吐雾”宣传构成欺诈,判决三倍赔偿。这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重要参考,同时也暴露出电子雾化器分类标准的滞后性——当产品既能释放尼古丁又能生成观赏性烟雾时,其属性界定需要更精细的法律定义。

在这场关于“吞云吐雾”的争议中,最关键的认知纠偏尚未完成。国家疾控中心的科普实验显示,即便使用宣称“纯净雾化”的设备,单次吸入的PM2.5浓度仍可达367μg/m³,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4.8倍。呼吸科专家警告,长期吸入雾化产生的超细颗粒物,可能引发细支气管纤维化等不可逆损伤。当青少年们追逐着社交平台上的“吞云吐雾”潮流时,健康风险已如影随形。

随着9月开学季临近,新一轮校园周边整治行动即将启动。这场关于新型雾化器本质的争论,不仅关乎行业规范,更考验着整个社会对技术包装下成瘾性产品的识别能力。从便利店货架到短视频平台,从产品说明书到检测报告,“吞云吐雾”现象正在揭开新型消费陷阱的冰山一角,而破局的关键,在于建立穿透营销话术的监管慧眼和公众认知防线。

突发!peel有吸烟吗“吞云吐雾”